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90)皇帝不许他辞官

来源:益阳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5

陶琰(1449-1532),字廷信,别号逸庵,明中期绛州人。少时聪敏好学,过目成诵。陶琰一生以廉政、实干著称,事迹颇多,然而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两个雅号和三次总督漕政的故事。

成化十七年(1481),陶琰登进士,授刑部主事。他为50余人平反了冤狱,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久,他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佥事,从此开始了外放做官的生涯。他先后在陕西、福建、山东等地担任父母官,他每到一地,访民间疾苦,黜属吏贪婪,减轻民众税役负担。百姓对这位清廉俭朴又能干实事的父母官交口称赞,因为陶琰每顿饭只要一碟清淡的素菜。当地群众送了他一个雅号,叫做“青菜陶”。

后来,陶琰因为性情耿直,得罪了当权的大太监刘瑾。刘瑾假传圣旨,罢黜陶琰,把他押入狱中近两个月。刘瑾被诛后,陶琰才官复原职。这时他改任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凤阳。陶琰到任秉公处理,凡有督运者求索无厌,均绳之以法,民心称快。

宦海沉浮几年,陶琰因病要求辞官回乡,皇帝不许。正好漕运总督这个职位出现空缺,又推举他上任。陶琰二次到任,权贵闻风悚惧,督漕工作十分顺利。陶琰在淮浙五年,先后七次提出申请辞职,获准后家居七年。朝廷内部连连推举,要求他再出任总督漕政。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登基,又征用德高望重的老臣。陶琰第三次总督漕政,淮民欢声雷动。不久,升任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1522)改任工部尚书,临别之日,淮民倾城出送。

陶琰七十五岁时,连续上奏要求告老还乡,十次才得批准。他累计任官四十二年,先后上奏报告五十余篇。身边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往来行李只有三担,当时人送雅号“陶三杠”。

陶琰在外为官,多次致函儿子陶滋,教导他勤俭,谦逊,为官清正廉明,后人把这些信件汇编为《诫子书》。

清风寄语:

陶琰为官42年,三次督漕,行李三担,其为政之道、为民之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全面从严治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抓住“常”、“长”二字,真管真严,长管长严,才能成风化俗。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持续在“廉”字上下功夫,才能使八项规定真正成为持久发力的“紧箍罩”,防止“雨过地皮湿”。

久久为功,领导干部“养廉”的时间越长,“廉心”就收得更紧,党性也就更稳。在每一件事、每一个关卡上反复地自我约束、自我修养,才能使之成为心中自觉。一言一行皆能规行矩步,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