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84)太守是个“月光族”

来源:益阳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12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

梁高祖天监二年(503年),任昉出任义兴(今宜兴)太守。当时义兴闹灾荒,任昉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赈济灾民,救活2000多人。因为贫困,当地人生孩子却不抚养,任昉严厉申明法律,生子不养和杀人同罪,并为怀孕的人提供钱财用度。任昉在任上所得的公田、俸禄共八百多石,他分成五份给下级,剩下的全部资助别人,儿女、妻妾只吃麦子而已。任昉家里不置产业,以至于没有宅屋府第。当时有人嘲笑他经常借贷,借贷来的钱也都分给了众人。任昉从义兴离任时,只有七匹绢、五石米的家当。回到京都时没有衣服可以更换,是镇军将军沈约派人带着衣服去接他的。

任昉关心百姓疾苦,任新安太守时,当地年满80岁的老人,他都派衙门官员前去看望。新安郡内有蜜岭产杨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给太守采摘,任昉认为不能为一己之私让百姓冒生命危险,当时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认为这是百余年没有过的德政。

天监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家里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没有钱财安葬。任昉留下遗言,不许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东西带回京都。下葬时棺材是用杂木做的,平时的旧衣服做装殓。新安全郡人都很悲痛,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

东海人王僧孺评论他,“任昉以别人快乐为乐,以别人忧愁而忧,不带家产上任,赢得百姓敬仰回来,不顾贫穷,抛去吝啬的性格,他的行为可以激励当地风俗,他的气节可以教化人伦关系,能让贪婪的人不贪图钱财,让怯懦的人有自立的勇气”。

清风寄语:

任昉是个“月光族”,这位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没有将为官之道诉诸笔端,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化了一地风气。

良好社会风气的打造,不是靠“说”,而是要靠“做”,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怎么带头“做”。推动一地风气的向上、向善,广大党员干部就必须勤练内功,率先垂范,将好的政策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

在为政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微小的念头,都会被放大无数倍映射到整个社会。面对百姓殷殷期盼的目光,我们如何敢不廉,如何敢不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己做到了勤政爱民、廉政为民,才能用这样的姿态去谋求一方安宁与详和。

修身律己,再怎么严苛都不为过。因为,党员干部是改革的推动者,发展的引领者,党员的个人修养,就是当地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