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益阳家风故事】(01)“舍命献盐”的红军将领张子清

来源:桃江县纪委 作者:胡统安 王艳 邹鹏 吴少郴 发布时间:2017-05-08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益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荟萃,我们深入挖掘历史廉政文化资源,通过讲述历史上简约而富含哲理,温情而充满智慧,形象而透出思辨,深刻诠释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的家风故事,再现带着我们祖宗血脉的、最亲切、最有温度的戒尺。让我们深刻领悟益阳家风故事中修身齐家的醒世恒言,崇廉尚俭的金玉良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今起,清风益阳网站、微信公众号将同步定期推出《益阳家风故事》专题。敬请关注第一期《“舍命献盐”的红军将领张子清》。

 

张子清(1902—1930),名涛,别号寿山,桃江县板溪风景寺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20年,云南讲武堂毕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主动放弃去美国留学的机会,进入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随团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3营营长。1928年3月,任师参谋长兼1团团长,4月上旬,率队成功掩护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师长。在井岗山革命战争时期,堪称毛泽东的“左丞右相”,曾经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咬木取弹,无惧伤痛,被誉为“红军中的关云长”,同时留下了师长献盐的故事。1930年5月,张子清因左腿踝骨受伤感染在永新县洞里村与世长辞,时年29岁。

 

左图张子清像(1926年任黄埔军校第三分校(长沙)教官时留影)

右图红军将领张子清(油画  作者刘健)

 

秉承父志 胸怀天下 忧国忧民

张子清出生于一个爱国军人家庭,是将门之后。张子清的祖父张少阶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乐于施舍,看见乡亲们有难处,总要想方设法去帮一把,他还捐资倡修了风景寺双孔石桥。张少阶虽说读书不多,但懂得不少人生哲理。张少阶经常说:“人无三十年好运,鬼无六十年神通,只要子孙贤达,不求荣华富贵。”在张少阶的影响下,张子清的父亲张建良参加了同盟会和湖南新军,当上了江道区少将司令,虽然时逢军阀混乱、民不聊生,但作为军人的张建良一直抱有为国家和民族尽忠之心。

张少阶捐资倡修的风景寺双孔石桥

1917年,张子清的父亲张建良在战乱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卒年三十六岁。临终前,张建良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把十五岁的长子张子清和八岁的次子张泳叫到身边,口授遗嘱,教导兄弟二人要胸怀天下,心怀人民,发奋读书,把革命当作人生最大的荣耀,把为国捐躯当作人生最有价值的选择,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

悲痛之余,张子清誓承父志。受父亲革命和爱国思想的影响,张子清勤读诗书,酷爱兵法,从小立志报国。1920年,从云南讲武堂毕业的他,任零陵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官,后来参加反对赵恒锡的“平江兵变”,但失败而回。年仅20岁的张子清潜回家乡,继续组织反军阀游击斗争。直至他的表哥——时任中国湘区委员会委员的夏曦来到板溪,给他送来了《新湘评论》、《向导》等进步刊物,张子清的人生轨迹才开始改变。在进步思想的引导下,张子清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1925年,经夏曦、郭亮两人介绍,张子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天,张子清赶赴广州,途经长沙,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阀以世交关系两次派人找他会面,要保送他去美国留学,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红色军旅作家、张子清研究学者蔡建勋介绍,张子清出身条件非常好,他走上革命道路,主要是受其父亲影响,看不惯当时的国民党军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负劳苦大众,所以,尽管他父亲的老友帮他争取到了留学美国的机会,但他都不肯走,毅然投身革命。

在广州,张子清考取了黄埔军校,为了正确的革命方向,他最终选择了农运讲习所,成为了毛泽东的学生和追随者。1926年7月,北伐开始,学员们提前结业,张子清不久被调往长沙,担任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教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湖南军阀也蠢蠢欲动。根据党组织指示,张子清率已暴露身份的6名同志化妆成商人离开长沙,来到平江。不久,浏阳工农义勇队与平江工农义勇队合编为一个团,张子清任第一营营长。1927年9月,部队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挺进。从此,在湘赣边界,张子清跟随毛泽东,开始了崭新的战斗历程。

智勇双全,战功卓越,力挽狂澜

从1927年9月上井冈山,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到1928年4月酃县接龙桥阻击战负伤,时间虽然只有短短7个月,但张子清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指挥部队取得了茶陵、隧川、宁冈等多次重要战斗的胜利,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挽救中共工农红军于危难之中,堪称毛泽东的“左丞右相”,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三湾改编”相关文献资料

翻开张子清年谱,他的英勇事迹历历在目:1927年12月,张子清听到一营攻占茶陵,立即率部日夜兼程,下旬赶到茶陵,击退围城之敌;1928年1月,率部歼灭萧家璧靖卫团,一举攻克遂川县城;1928年2月下旬,攻克宁岗新城,随后占领茶陵;1928年3月,奉命率部进入桂东建立红色政权与工农武装,并开始分田运动……

开国上将陈伯钧在《怀念张子清》中写道:

“作为这些孤军远征的最高领导人张子清,凭着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高超的指挥才能,为当时弱小的红军保存了一个营的有生力量,这确实是对我党我军的一个杰出贡献。要知道,那时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军队,总共只有两个营的兵力!”

陈伯钧的回忆

1928年4月22日,为掩护朱德、陈毅部队转移,张子清率部从桂东沙田出发,抵达酃县(今湖南炎陵县),立即占领制高点和县城。面对敌军三个团的进攻,张子清沉着指挥,打退敌军十多次疯狂进攻。湘山寺制高点失守,他率八连、九连迂回到敌侧翼,夺回了湘山寺。战斗中左脚踝骨被敌机枪子弹打断,他拖着伤腿,仍坚持战斗,为朱德、陈毅部队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的三天时间。

何长工在《回忆井冈山上的战友张子清同志》一文中写道:

“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会师,是我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决定意义的伟大事件。张子清同志就在这个伟大事件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能将兵也能将将,是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之一。”

左图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撰写的回忆张子清的文章

右图为接龙桥战役的相关文献资料

咬木取弹 舍命献盐 竭尽忠勇

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门前,有一座群雕,讲的是“师长献盐”的故事,而这位师长就是当时的张子清,“师长献盐”也是井冈山上流传最为广泛的三大故事之一。

《师长献盐》雕像图

1928年4月底,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任命张子清为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因其在酃县接龙桥战役中受伤,第十一师师长之职由毛泽东代理)。5月4日,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加快了井岗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随后,张子清住进了茅坪红军医院治疗枪伤。可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只能用竹镊子来夹他脚踝骨里的子弹。当时没有麻药,他鼓励医务人员“你们不要怕,我自己可以挺过去”,然后用木头在嘴巴里面咬着,鼓励他们用竹镊子来夹脚踝骨里的子弹,可是几次手术都未能取出。

毛泽东曾有评价:“张子清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钢铁战士。他为革命竭尽忠勇,是红军中的关云长。”

当时,毛泽东、朱德等人非常牵挂张子清的脚伤,他们几次来到红军医院看望张子清,并且提议派人秘密护送他前往长沙,到大医院治疗,但都被张子清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可以到长沙去治疗,还有这么多的伤员,他们怎么办?”张子清认为,红军将领不能搞特殊化。

1928年底,张子清转移到小井红军医院住院治疗。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严密封锁,各种物质,特别是药品和食盐异常缺乏。所以战士们去探望张子清时,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盐攒下来,留给他清洗伤口,但张子清舍不得用,将它们用油纸包藏起来。

红军小井医院张子清养伤的病房

1928年冬,有一批重伤员送进来,急需马上手术。但是,如果不消毒,做手术会有生命危险。正在医生护士着急的时候,张子清把他们叫到病床前面说,“我这里还有一点点盐,是我自己留下的,你们全部拿去,让重伤员清洗伤口,尽快消炎消毒后做手术,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前线。”

当时张子清因为经过几次手术之后,子弹一直没取出来,腿已经肿得非常粗了,医生护士不忍心用这些盐,但张子清讲“我这条腿里面的子弹已经取不出了,腿肯定保不住了,但是没有关系,即使截掉这条腿,我还是一样会革命到底。”

《张师长献盐》连环画

1929年1月,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四军决定主力出击赣南,牵制进攻井冈山之敌,张子清拒绝了毛泽东“抬也要把张子清抬出井冈山”的要求,他认为部队要突围,抬他只会增加大家的麻烦,于是在病榻上临危受命为红五军参谋长,留守井冈山。之后,战士们用担架抬着张子清到黄洋界、八面山这些地方,一个一个地察看地形,与彭德怀等商量哪里应该设立工事,哪里应该设立火力点,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守护井冈山。

张子清把生的机会留给了他人,而支撑他这样做的,是父亲的教导和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

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曾经回忆,每次看望张子清,他总是说,天很快就要亮的,黑就要散去。因为,他坚信,马列主义一定会胜利,中国共产党一定会胜利。

可是,张子清没能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因为缺医少药,张子清的枪伤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感染越来越严重,一直感染到腹部,但他一面忍着伤痛的折磨,一面忘我工作。伤痛和感染,一点点消耗着他的生命力。1930年5月,张子清病逝于井冈山。

井冈山张子清墓

烈士精神 激励后人 代代相传

张子清的夫人吴雪梅虽然读书不多,但她深明大义,知道丈夫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救国救民的大英雄。尽管从1917年成婚到1927年的这十年间,夫妻聚少离多,但吴雪梅毫无怨恨。1927年怀上女儿张质彬后,张子清就上了井冈山,女儿一生都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吴雪梅27岁就开始守寡,解放后,组织上安排她去工作,她说年纪大了,又没有文化,不能够去浪费国家的钱财,一直跟着女儿张质彬生活至老。

张子清的亲生女儿张质彬,1928年1月出生,解放后已长大成人,党和政府尊重张子清烈士,给张质彬安排了工作——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当干部,参加工作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质彬深受父亲的影响,她在《党的生日倍思亲——怀念爸爸张子清烈士》文中这样写道:“您对革命的忠诚、勇敢,以及德高望重的崇高思想品德,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张子清的女儿张质彬        张质彬写的怀念文章手稿

张质彬继承了父亲的品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权谋私,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她从不以此为本钱炫耀自己,对党忠诚老实,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对困难毫不妥协,直到1987年患乳腺癌去世。《人民长江报》于1987年2月10日第436期还刊登了何文林等人写的《怀念党的好干部张质彬同志》的长篇通讯。

张子清母亲张本周见张子清膝下无子,老人家本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促成次子张泳将长子张旦松过继给张子清为子,张旦松没有怨言,说“给父亲做儿子,给伯父做儿子都一样,只要不给张家丢脸,不给张家抹黑就是张少阶和张建良的好子孙”。张旦松凭着自己的学业考上了医科大学,被安排在武昌陆军医院工作至退休。

张子清的儿子张旦松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张子清革命信念坚定,家风淳朴,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为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定将名垂千史。

作者:胡统安、王艳、邹鹏          图片:吴少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