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卫士手记

【入村手记】问“渠”哪得清如许

来源:益阳市纪委监委 作者:刘益希 发布时间:2020-06-03

平坦宽阔的水泥村道,现代气派的太阳能路灯,累积500多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建成的数十个水利、林道、电网等项目……“真是极为给力的扶贫!真是现实版的山乡巨变!”

这是前不久,我按照益阳市纪委安排和“四不两直”“一人一村”要求,进入安化县仙洞岭村督查扶贫纪律作风的第一个感受。

作为纪检监察人,我深知“成绩不讲不会跑,问题不察不得了”。这个由市财政局牵头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人的省定贫困村,在扶贫领域,还有什么需要在基层解决的问题吗?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脚不停步地开展了实地调查走访。

水,是仙洞岭村的农田命脉、扶建重点、民生热点。实地察看多处新修的标准农田水渠后,我的目光被姚家湾组一条排灌渠吸引——这条渠靠田土一侧的渠堤,明显参差不齐:有高大的标准水泥堤,有窄薄的低矮土石堤,有破旧开裂的老化堤,有被水冲毁的垮塌堤,在纵横通达的新修渠网之间,显得很不和谐。

渠道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独自一人冒雨找到老化堤段的贫困户。户主老病在床,很无奈地告诉我:“村上修堤帮扶的办法是田主建设,村上补助。这法子我好看不好吃,因为没钱,也没劳力,村上补的钱连请工都不够。”仙洞岭村81户建档贫困户,85%是因病因残至贫。看来,老化的除了堤,还有村上的劳动力结构与为民服务方法理念。

低矮堤段的农户,一见我直吐怨气:“干部你说说,同样村里的渠,同样上面的钱,下游的堤修得又高又牢,我这段又矮又薄。这质量和公平都哪儿去了?”村民们也补充:“已经多次提请村上加高加固了。每年山洪一发,这一大片稻田就遭殃。”看来,低矮堤的背后,还有村里基建质量与管理效能不高的隐忧。

垮塌堤段的田主们闻讯而来告诉我:“这段渠易受山洪冲刷,年年向村上反映,村上就是冇动。”“这些人脑壳不想事,新修的涵洞太小,才1.5米口径,硬把排洪渠堵成了涨洪渠。”看来,垮塌的堤下,不仅埋着群众的信任,也埋着村干部作风的不深与不实。

我敏感地意识到:水渠的问题,源头在村上!

随即,我请来村干部,实地“察渠认责”。没想到大家态度都非常好,对问题一一打了收条,并一致同意我的提议,连夜召开督查问题反馈交办会,尽快解决反映的问题。

大家在研究修渠方案时,也提出一个很现实的担忧:修渠难以得到全组村民的支持配合。

难道村民又要用堤好、又反对修好堤?在我的追问下,村干部才“自揭家丑”,道出村民中一些令人忧虑的不良现象:

一些村民大局意识缺乏,去年村上引上游水库水有偿供油茶厂、分流水渠泄洪压力的项目,因为少数村民刁难被迫废止。

有的村民缺少致富本领、靠山吃山,没有资质也想揽村上的水渠建设项目,没揽到就怀恨在心,处处作对。

不少村民依赖心重,总认为一切有上面帮扶,总以为上面的几百万元扶贫项目资金人人有份,连修固田埂的份内之事,也赖给村上和扶贫队。

由此看来,村上的问题,根还在人身上。深入调查发现,时下的农村扶贫,最难拔除的还是村民身上的“四个贫根”:

安于落后、不思进取的“志贫”;荒于学习、缺技少能的“智贫”;体质多病、品质参差的“质贫”;不参与自治、不接受管治的“治贫”。

诚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解决仙洞岭村的贫困问题,既要大力支持修渠修路,又远非给钱、修路那么简单。

在“一摘四不摘”的新阶段,扶贫工作有必要在前期工作的良好基础上,不断拓展扶贫领域,压实固本强基的帮扶责任,针对村民中“四贫”,深入精准实施“四扶”: “扶志”“扶智”“扶质”和“扶治”,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四扶”是更为繁杂细致的工作。对于仙洞岭村来说,做到“四扶”,一靠不断提高村级治理水平与村民自治能力,立足基层、立足自身,自力更生,革新提升。二靠驻村扶贫队和帮扶单位等各方共同发力,帮助加强村级党建引领与综合治理,改进群众工作,做优精神文明创建,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做实文化技能培训。

做好这一切,归根结底靠更为严、深、实、细的工作作风。

几天几夜的督查很快过去了。临行前,我望着村民期待而信赖的眼神,听着渠内的潺潺流水,不禁想起朱熹的四句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愿基层的良好作风,能给脱贫攻坚事业,带来常流常清的源头活水。